古代酱油男配(02)(1 / 2)

快穿之最佳男配 传山 3770 字 4个月前

第一年的春节, 过得了无生趣。

春节过后,张父已经开始变卖家产, 一家人准备迁往北方。

春节前皇帝下了第一道迁移的圣旨, 他们县城也有迁移户的任务, 每县迁移多少户。

张父已经找县令报名, 自愿迁往北都。

还放出话, 要变卖家产, 边变卖家产边收购粮食运往北都城。

张府的心腹已经前往北都置办家业, 同去的还有大量的粮食。

对于张府所做的一切,县令是表示支持,全县第一户主动报名自愿迁移的人家。

购粮食, 变卖家产, 把金子银子存入全国最大的钱庄汇通钱庄。

一家人做着最后的忙碌,阳阳小不点,每天跟着亲爹锻炼身体也就是走路,散步,偶尔小跑。

已经两岁的小不点, 身体素质越来越好, 还有一直虚弱的张君越,他的身体健康状况是直线上升。

小不点在一个月前,已经吃下了颗大力丸,身体素质才快速的好起来。

四月初三,张家人惜别街坊四邻,坐上马车离开了家乡。这一别将是永远, 再回来的机会很是渺茫。

“张老爷,秀才公,路上多注意安全。”

“谢谢大伙前来送别,都回吧,回吧。

如果到时你们也愿意去往北都,一定要去找我们。”

张君越挥别所有送行的人,放下马车的窗布。

一起离开的不只是张家还有一些在这里生活过不下去的穷人,愿意迁移的人家都有一笔安置费用。

只有第一批与第二批自愿迁移的人家才有,按户分配。从第三批开始,那是强制迁移,可没有迁移费用,还得被押解而去。

现在张家一行二十人主子四人,下人十六人,坐着马车,坐着牛车,在军队的护送下迁往北都。

大部分的其他人都是步行,那些人家可没有牛车这种高级玩意儿。

护送的汪把总得了张家不少好处,一路上对张家人都很客气。

哒哒的马蹄声,车轮的滚动声,一直响了一个月,在五月初抵达了北都。

“到了,终于到家了。”站在门口望着高大的宅门,张君越伸伸腿伸伸胳膊,在马车上卷缩着,腿脚都有些难受。

“进去吧,别看了。”张父在背后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嗯,进去。”

张家人除了置办良田,在西城还买下了两套大宅子还有一块大宅基地。

家里的金银基本都耗费一光,不过不要紧,这些都能赚回来。

千亩良田,还有两处大宅子一处大的宅基地,还有三间铺子。

这是张家目前所有的家业。

“爹,娘,阳阳,咱们一起走进去。”张宅的大门大开,一家四口齐整整的走了进去。

“一起进。”

在北都的新生活,已经开始。

如今的北都百废待兴,城大人少。

官府圈出来一个大范围,这是以后整座新京城的范围。还有圈出来皇城的位置,皇城外围的区域,也划分出来区域,都是未来要迁移来的皇亲国戚,以及各品级官员的住宅区域。

西城贵,东城富,不代表西城地界未来只会有官员宅邸。

如今的西城范围宽广,也不能没人住,在边缘范围还是划分出来一些宅院给出的起银钱的富人购买居住。

等南都现在的京城的官员以后随皇帝迁移过来还要十来年,西城可不能空着。

还得有人住,有些人气才行。

张家的两套大宅子就在西城,虽不是中心位置,但也不是西城偏远的位置。

八月,炎炎夏日,骄阳似火。北都城外的郊区,张君越来到庄子上,查看田地里的情况。

佃出去八百亩良田,还有二百亩全是张家人请长工耕种。

张君越在心腹提前购买好田地时就交代过,今年的良田除了种水稻还得储水养鱼,稻花鱼。

带着遮阳的大帽子,走在绿油油的田埂上,周围水稻已经开始抽穗。田里蓄满水,还能清楚的瞧见跳动的鱼儿。

巴掌大的鲫鱼,还有半尺长甚至更长的鲤鱼,鳊鱼。

“少爷,今年的稻谷虫子很少。真是奇了,还有田里多了一笔收入。

看抽穗的状况,今年的收成估计能高两成。”吴大是张家的老人,跟着张家从莱城来到北都。

张家在京郊一共有三个庄子,两个三百亩的庄子,一个四百亩的庄子。都有张家的老人在管事,也不是固定的,暂时决定一年一换管事。

等几年再仔细挑选人管事,但几年一换是肯定的。

“嗯,看着不错,收割晒干以后准确的记下每亩有多少石”

“是,少爷,每亩都要嘛”

“不需要,找出来十亩收成一般的田纪录就成。”张君越没有什么别的提高产量的办法,他没有高产的种子,只能多施肥,再用新颖一点的方法。

他不怕未来的穿越女知道,知道也没有什么,那人也不敢说出去。因为她自己也是,有更大的秘密不敢让人知道。

庄子上建造的不错,灰砖黛瓦,三进的宅子,周围的防御措施都做的不错。